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(jìzhě) 郑琳/文 张迪/摄
绍兴新昌,清晨的金山薄雾如纱,笼罩着千亩茶园。站在高处眺望,碧绿的茶垄顺着山势起伏。“悬崖咖啡屋”和各色民宿排满了(le)山坡。一到周末,游客就会占满山头,驴友们骑着车在一路(yīlù)打卡,他们给美照配上(shàng)这样的文案(wénàn):“下岩贝,金山上,出凡尘,入慢乡”。
但就在几年(jǐnián)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:“地无三尺平,田无半亩方”。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守的(de)老人守着祖传的茶田,仅靠一季春茶维持全年(quánnián)生计。
从“荒山(huāngshān)”到“金山”的蝶变,包含着众多乡(zhòngduōxiāng)人的奋斗。其中一位“茶二代”的身影格外醒目,他就是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理事长盛文斌。
4年前(niánqián),盛文斌在山上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(gāodì),大兴土木,建起一座“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”。如今,这里(zhèlǐ)不仅是全国首个茶树良种数字化繁育苗圃基地,带动当地村民就业,它也成了游客观光的网红打卡点。
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
2021年春天,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数字化改革大会(dàhuì)传出实施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的消息。政策春风(chūnfēng)吹拂下,盛文斌全身心投入茶产业数字化建设。
不久之后,一座现代化的(de)玻璃房在(zài)金山上拔地而起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苗床上(chuángshàng),盛文斌轻点手机屏幕,智慧(zhìhuì)灌溉系统随即启动,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茶苗。这里就是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,新昌县首个数字化育苗基地。
“传统育苗受(shòu)阳光、降雨和气温等外界影响大,今年就因为天气太冷影响了茶苗生长。”盛文斌介绍建设(jiànshè)数字园的初衷(chūzhōng)。历时两个月,他完成《大佛龙井育苗环节数字化示范项目(xiàngmù)建设方案》,并被纳入省级试点项目。
数字(shùzì)园内,实时监控系统、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、调光调温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。通过手机APP,盛文斌能远程调控(tiáokòng)茶苗生长(shēngzhǎng)环境,创造最佳生长条件。
在苗床上方,一个像摄像头的设备时刻记录(jìlù)着茶苗的生长。
“这是一个(yígè)光谱仪。”盛文斌说,“它(tā)背后有一套AI系统,可以记录茶苗生长(shēngzhǎng)的全过程。老一辈主要靠经验判断虫害,而现在,数字园智慧大棚可以提前判断植物生长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状况,并及时预警。如何喷洒农药(nóngyào),如何控制虫害,都可以交给AI。”
基地采用立体(lìtǐ)栽培模式,土地利用率比传统苗圃提高三倍以上。
数字育苗(yùmiáo)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自然条件限制。通过智能光照补偿和温湿度控制,茶苗生长期显著缩短,品质更加稳定,亩产效益大幅提升。这座数字化苗圃不仅成为新昌茶产业全(quán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数字化的样板,更带动(dàidòng)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
更重要的是,“这样的数字苗圃,能吸引到年轻人。”盛文斌说(shuō),“看到这样的环境(huánjìng),他们就愿意回来了。”
茶山里走(zǒu)出来的“创客”
盛文斌与茶(chá)的缘分,始于童年(nián)的茶园。1987年出生的他,在新昌茶乡的怀抱中长大。5岁跟随长辈上茶山,6岁学习(xuéxí)采茶,小小的身影在成人的茶丛中显得格外单薄。
“瘦小的我总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茶叶摘下来。”盛文斌(shèngwénbīn)回忆道。童年时光在(zài)茶园里流淌,六年级(liùniánjí)时,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做茶、卖茶的全过程。
18岁那年,盛文斌告别(gàobié)茶山,踏上军旅生涯。服役五年间,军营锤炼(chuíliàn)出他吃苦耐劳、勇于担当的品质。2011年退伍,回到新昌,盛文斌面临(miànlín)人生抉择。城市工作机会向他招手,但看到家乡茶农的困境,他毅然选择回归土地。彼时的新昌茶苗(chámiáo)产业陷入寒冬:育苗量(liàng)骤降,价格跌至5分钱一株也无人问津。
“乡亲们做了10多年茶苗生意(shēngyì),一年到头只有几万块收入,依旧没有脱贫。”盛文斌站在(zài)家乡的土地上,心急如焚。
2012年,盛文斌组织3名退役军人(tuìyìjūnrén),成立(chénglì)了新昌县科农茶(chá)树专业合作社。虽然从小与茶打交道,但茶树良种繁育对他而言却是一个全新领域。
创业之初,这位茶二代其实是个门外汉。他(tā)在浙江开放大学新昌学院获得本科学位,磨练茶技(chájì)。一有空余时间,他就蹲(dūn)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,慢慢积累经验。
凭借在部队养成的钻研精神,盛文斌很快练就(jiù)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——只需到苗圃(miáopǔ)看一眼,就能辨别茶苗品种及优劣。他决心走高标准发展之路。他要求合作社成员统一扦插规格与技术标准,做到品种纯、长势好、无(wú)病虫(bìngchóng)。同时,他做出一项关键(guānjiàn)决策:建立茶苗网上交易平台。
“推广费一年(yīnián)就要10万元,父亲知道后坚决反对。”盛文斌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。但他敏锐捕捉到农产品触网的巨大潜力,一边说服父亲,一边钻研网络营销(wǎngluòyíngxiāo)技巧(jìqiǎo)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短短(duǎnduǎn)5个月,盛文斌就赚到了第一桶金,5个月利润(lìrùn)超过父亲10多年的收入,半年利润突破100万元。从此,他悉心(xīxīn)钻研茶叶网络营销,将新昌茶苗(chámiáo)信息辐射至全国,销区从四五个省扩大到27个省市的410个县。
绿叶变(biàn)“金叶”的共富路
随着合作社步入正轨,盛文斌的目光(mùguāng)投向更远的地方。“一人致富(fù)不算富,大家富裕(fùyù)才算富”成为他的信念。在他的带领下,合作社成员从最初(zuìchū)的5户扩展到50多户,全县育苗量从5000万株回升到1亿株。
新昌茶苗以 “长势好、品种好、成活高、成园快”赢得声誉,慕名而来(mùmíngérlái)的采购者(zhě)络绎不绝。
盛文斌的“天姥金叶”茶苗品牌逐渐打响。他流转200亩山地,整合附近茶园,建设茶品博览园。但更大(dà)的梦想(mèngxiǎng)正在他心中酝酿——让新昌的“金叶子”在全国(quánguó)各地生根发芽。
2016年,盛文斌为贵州(guìzhōu)榕江县乐里镇无偿提供优质茶苗和技术支持(jìshùzhīchí),帮扶当地发展5000亩新茶园,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。这些茶园不仅带动农户(nónghù)户均增收1万元,还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合作社(hézuòshè)涉及带动6个乡镇3000多户,带领农户收益超2亿元,带动就业人数超30万人次。
在广西田林县高龙乡,盛文斌运去10多台炒制机器,建立炒制点收购当地茶青,并(bìng)为当地打造(dǎzào)了“高龙”茶叶品牌。2020年,他(tā)精选抗逆性(kàngnìxìng)强的茶苗品种,将1万株龙井43茶苗送往四川省小金县,让“金叶子”在青藏高原试种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盛文斌配合国家“南茶北引(běiyǐn)”战略,茶苗覆盖全国27个省410个县,销量达10亿多株(zhū),种植面积50万亩,带动中西部400多万人次就业脱贫。这片神奇的(de)绿叶(lǜyè),成为名副其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“金叶子”。
游客参观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
金山村真正的(de)“金山”
盛文斌的数字园建成后,金山村形成(xíngchéng)了春赏油菜花、夏秋采茶制茶、冬季数字育苗的全年产业链(chǎnyèliàn),彻底改变单一春茶收入的局面。
从传统育苗到数字农业,从本地经营到东西(dōngxī)协作,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(de)创业路。
如今,盛文斌的(de)荣誉墙上挂满了勋章: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、全国模范退役军人、“百县·百茶·百人”茶产业(chǎnyè)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但他(tā)最珍视的,是看到曾经贫瘠的土地上,茶苗茁壮成长,茶农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(xiàoróng)。
站在数字园的玻璃房内(nèi),盛文斌望向远方层峦叠嶂的茶山。那些曾经荒芜的山坡,如今满目青翠(qīngcuì);那些曾经离乡背井的年轻人,正陆续返回家乡(jiāxiāng)。
盛文斌的梦想(mèngxiǎng)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他计划(jìhuà)将全国各地的茶种(cházhǒng)引到新昌,在金山村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玻璃育苗房里,一排排嫩绿的茶苗在智能光照下舒展身姿,它们(tāmen)将被送往更远的山区,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为真正的“金叶”。
盛文斌还有一个(yígè)更大胆的计划:把全国各地的茶种引到新昌(xīnchāng)进行保存实验,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在玻璃育苗房的背后,是一位茶人对产业未来的深远(shēnyuǎn)谋略。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(jìzhě) 郑琳/文 张迪/摄
绍兴新昌,清晨的金山薄雾如纱,笼罩着千亩茶园。站在高处眺望,碧绿的茶垄顺着山势起伏。“悬崖咖啡屋”和各色民宿排满了(le)山坡。一到周末,游客就会占满山头,驴友们骑着车在一路(yīlù)打卡,他们给美照配上(shàng)这样的文案(wénàn):“下岩贝,金山上,出凡尘,入慢乡”。
但就在几年(jǐnián)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:“地无三尺平,田无半亩方”。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守的(de)老人守着祖传的茶田,仅靠一季春茶维持全年(quánnián)生计。
从“荒山(huāngshān)”到“金山”的蝶变,包含着众多乡(zhòngduōxiāng)人的奋斗。其中一位“茶二代”的身影格外醒目,他就是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理事长盛文斌。
4年前(niánqián),盛文斌在山上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(gāodì),大兴土木,建起一座“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”。如今,这里(zhèlǐ)不仅是全国首个茶树良种数字化繁育苗圃基地,带动当地村民就业,它也成了游客观光的网红打卡点。
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
2021年春天,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数字化改革大会(dàhuì)传出实施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的消息。政策春风(chūnfēng)吹拂下,盛文斌全身心投入茶产业数字化建设。
不久之后,一座现代化的(de)玻璃房在(zài)金山上拔地而起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苗床上(chuángshàng),盛文斌轻点手机屏幕,智慧(zhìhuì)灌溉系统随即启动,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茶苗。这里就是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,新昌县首个数字化育苗基地。
“传统育苗受(shòu)阳光、降雨和气温等外界影响大,今年就因为天气太冷影响了茶苗生长。”盛文斌介绍建设(jiànshè)数字园的初衷(chūzhōng)。历时两个月,他完成《大佛龙井育苗环节数字化示范项目(xiàngmù)建设方案》,并被纳入省级试点项目。
数字(shùzì)园内,实时监控系统、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、调光调温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。通过手机APP,盛文斌能远程调控(tiáokòng)茶苗生长(shēngzhǎng)环境,创造最佳生长条件。
在苗床上方,一个像摄像头的设备时刻记录(jìlù)着茶苗的生长。
“这是一个(yígè)光谱仪。”盛文斌说,“它(tā)背后有一套AI系统,可以记录茶苗生长(shēngzhǎng)的全过程。老一辈主要靠经验判断虫害,而现在,数字园智慧大棚可以提前判断植物生长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状况,并及时预警。如何喷洒农药(nóngyào),如何控制虫害,都可以交给AI。”
基地采用立体(lìtǐ)栽培模式,土地利用率比传统苗圃提高三倍以上。
数字育苗(yùmiáo)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自然条件限制。通过智能光照补偿和温湿度控制,茶苗生长期显著缩短,品质更加稳定,亩产效益大幅提升。这座数字化苗圃不仅成为新昌茶产业全(quán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数字化的样板,更带动(dàidòng)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
更重要的是,“这样的数字苗圃,能吸引到年轻人。”盛文斌说(shuō),“看到这样的环境(huánjìng),他们就愿意回来了。”
茶山里走(zǒu)出来的“创客”
盛文斌与茶(chá)的缘分,始于童年(nián)的茶园。1987年出生的他,在新昌茶乡的怀抱中长大。5岁跟随长辈上茶山,6岁学习(xuéxí)采茶,小小的身影在成人的茶丛中显得格外单薄。
“瘦小的我总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茶叶摘下来。”盛文斌(shèngwénbīn)回忆道。童年时光在(zài)茶园里流淌,六年级(liùniánjí)时,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做茶、卖茶的全过程。
18岁那年,盛文斌告别(gàobié)茶山,踏上军旅生涯。服役五年间,军营锤炼(chuíliàn)出他吃苦耐劳、勇于担当的品质。2011年退伍,回到新昌,盛文斌面临(miànlín)人生抉择。城市工作机会向他招手,但看到家乡茶农的困境,他毅然选择回归土地。彼时的新昌茶苗(chámiáo)产业陷入寒冬:育苗量(liàng)骤降,价格跌至5分钱一株也无人问津。
“乡亲们做了10多年茶苗生意(shēngyì),一年到头只有几万块收入,依旧没有脱贫。”盛文斌站在(zài)家乡的土地上,心急如焚。
2012年,盛文斌组织3名退役军人(tuìyìjūnrén),成立(chénglì)了新昌县科农茶(chá)树专业合作社。虽然从小与茶打交道,但茶树良种繁育对他而言却是一个全新领域。
创业之初,这位茶二代其实是个门外汉。他(tā)在浙江开放大学新昌学院获得本科学位,磨练茶技(chájì)。一有空余时间,他就蹲(dūn)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,慢慢积累经验。
凭借在部队养成的钻研精神,盛文斌很快练就(jiù)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——只需到苗圃(miáopǔ)看一眼,就能辨别茶苗品种及优劣。他决心走高标准发展之路。他要求合作社成员统一扦插规格与技术标准,做到品种纯、长势好、无(wú)病虫(bìngchóng)。同时,他做出一项关键(guānjiàn)决策:建立茶苗网上交易平台。
“推广费一年(yīnián)就要10万元,父亲知道后坚决反对。”盛文斌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。但他敏锐捕捉到农产品触网的巨大潜力,一边说服父亲,一边钻研网络营销(wǎngluòyíngxiāo)技巧(jìqiǎo)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短短(duǎnduǎn)5个月,盛文斌就赚到了第一桶金,5个月利润(lìrùn)超过父亲10多年的收入,半年利润突破100万元。从此,他悉心(xīxīn)钻研茶叶网络营销,将新昌茶苗(chámiáo)信息辐射至全国,销区从四五个省扩大到27个省市的410个县。
绿叶变(biàn)“金叶”的共富路
随着合作社步入正轨,盛文斌的目光(mùguāng)投向更远的地方。“一人致富(fù)不算富,大家富裕(fùyù)才算富”成为他的信念。在他的带领下,合作社成员从最初(zuìchū)的5户扩展到50多户,全县育苗量从5000万株回升到1亿株。
新昌茶苗以 “长势好、品种好、成活高、成园快”赢得声誉,慕名而来(mùmíngérlái)的采购者(zhě)络绎不绝。
盛文斌的“天姥金叶”茶苗品牌逐渐打响。他流转200亩山地,整合附近茶园,建设茶品博览园。但更大(dà)的梦想(mèngxiǎng)正在他心中酝酿——让新昌的“金叶子”在全国(quánguó)各地生根发芽。
2016年,盛文斌为贵州(guìzhōu)榕江县乐里镇无偿提供优质茶苗和技术支持(jìshùzhīchí),帮扶当地发展5000亩新茶园,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。这些茶园不仅带动农户(nónghù)户均增收1万元,还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合作社(hézuòshè)涉及带动6个乡镇3000多户,带领农户收益超2亿元,带动就业人数超30万人次。
在广西田林县高龙乡,盛文斌运去10多台炒制机器,建立炒制点收购当地茶青,并(bìng)为当地打造(dǎzào)了“高龙”茶叶品牌。2020年,他(tā)精选抗逆性(kàngnìxìng)强的茶苗品种,将1万株龙井43茶苗送往四川省小金县,让“金叶子”在青藏高原试种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盛文斌配合国家“南茶北引(běiyǐn)”战略,茶苗覆盖全国27个省410个县,销量达10亿多株(zhū),种植面积50万亩,带动中西部400多万人次就业脱贫。这片神奇的(de)绿叶(lǜyè),成为名副其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“金叶子”。
游客参观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
金山村真正的(de)“金山”
盛文斌的数字园建成后,金山村形成(xíngchéng)了春赏油菜花、夏秋采茶制茶、冬季数字育苗的全年产业链(chǎnyèliàn),彻底改变单一春茶收入的局面。
从传统育苗到数字农业,从本地经营到东西(dōngxī)协作,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(de)创业路。
如今,盛文斌的(de)荣誉墙上挂满了勋章: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、全国模范退役军人、“百县·百茶·百人”茶产业(chǎnyè)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但他(tā)最珍视的,是看到曾经贫瘠的土地上,茶苗茁壮成长,茶农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(xiàoróng)。
站在数字园的玻璃房内(nèi),盛文斌望向远方层峦叠嶂的茶山。那些曾经荒芜的山坡,如今满目青翠(qīngcuì);那些曾经离乡背井的年轻人,正陆续返回家乡(jiāxiāng)。
盛文斌的梦想(mèngxiǎng)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他计划(jìhuà)将全国各地的茶种(cházhǒng)引到新昌,在金山村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玻璃育苗房里,一排排嫩绿的茶苗在智能光照下舒展身姿,它们(tāmen)将被送往更远的山区,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为真正的“金叶”。
盛文斌还有一个(yígè)更大胆的计划:把全国各地的茶种引到新昌(xīnchāng)进行保存实验,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在玻璃育苗房的背后,是一位茶人对产业未来的深远(shēnyuǎn)谋略。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